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历史上首次由南至北收复版图、推翻少数族统治。其后,历经洪武、永乐两朝数十年间征战,逐鹿漠北,大小战役斩杀蒙元部落200余万人,荡平草原,一扫汉家之阴晦。

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采纳刘基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根据历史经验,参考曹魏军屯制、唐代府兵制,建立了军事史上著名的“卫所制”,意图统一全国武装力量的编制、体制,保持长盛不衰的战斗力,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可是好景不长,至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也就是(1449年)不到百年之间,明朝卫所制遭到极大的破坏,面对内外危机,明朝面临巨大的军事改革压力。京城保卫战后,于谦针对卫所制的弊端做了初步的改革,只是在京城团营的编制上有所改动,编其为十团营。裴当从成化三年重立十二营,其全国的兵卫制,还是沿用洪武年的旧制,兵卫制进一步崩坏。

弘治二年(1489)二月二十七日,朱佑樘擢左都御史马文升为兵部尚书,并命其兼督十二团营。马文升进行第二次换汤不换药的改革,当时西北鞑靼诸部落不时扰边,而明朝之兵政废弛,战斗力虚弱。马文升严核诸将,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又请于团营内选马步锐卒二千人,遇警征调,且遵洪武、永乐年间之制,五日一操,以二日走阵下营,三日演武。其实还是延用了洪武时期的兵卫制。

直到弘治七年(1494)十月,应礼科给事中孙鼐之奏定佥民壮法,为征招和利用民兵确立了全国性的准则,这些民兵名义上是百姓中志愿服兵役的人。在边境,这些人称土兵,在各省,他们称为民壮。真正拉开了明朝募兵制的大幕。

规定俱于丁众粮多之家选年力强者,加以训练,遇有调拨给粮以行。富民不愿者,纳银于官,官府如募。增筑各边墩台。不到一月兵部又补充边关细则,近来各边多次被鞑靼所掠,损失惨重,究其原因,在于各边墩台相距太远,烽火不能相接以及守边将士懈怠所致。乞令务边镇巡等官相视地形,修理墩台,每十里或七、八里为一大墩,四、五里为一小台,大墩守军十人,小台五人。从边关至城堡,每十里或八里只修大墩,筑墙围城,再环以壕暂,只留一门,派兵把守。遇警接递传报,天晴则举炮,天限则放烟,夜则举火,事先定好峰炮之数以为号令。守墩之军应分为两班,每月一换。天水之处,应修水窑一所,冬蓄冰、夏藏水,预采半月柴薪以用,以免外出汲水打柴被寇杀掠。

不管怎么样募兵制的建立,提高了明军的战力,身在边关的平安镇也是大力招募兵员,大力备战营造各种武器装备。不到二年就形成了一个从生产各种武器到作战训练的流水线,整个团营募兵三万余。其中冷兵器骑射兵五千,重炮一百门,大将军炮200门,御虏炮400门,虎蹬炮二千门。火枪兵一万二千人,分成了四个团营,虎贲团(骑射兵),火炮团,枪榴团,总后勤车马营。

火炮团主要以重炮为主,御虏炮为辅,少量大将军炮,还有一个骡马车营,人员三千五百人。其中炮营二千,骡马车营及辅兵一千五百人。团长是顾麟之孙顾弶,顾麟在世时就让自己的孙子顾弶前来就读科技学堂,这顾弶尤其对火炮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大明求生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小说旗只为原作者拉拉袖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拉拉袖并收藏大明求生记最新章节第三百九十九章 郓城往事(上)_410